天峻縣(藏語:??????????????,藏語拼音:Têmqên Zong)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東部的一個縣。
漢代以前,天峻為羌地。
漢平帝元始四年(公元4年)王莽誘卑禾羌獻地,置西海郡,天峻歸西海郡轄地,王莽地皇二十三年(公元23年)西??U,復為羌地。
東晉十六國時,為鮮卑己弗部(又稱己弗勿敵國),北魏太武帝神鹿年間,天峻地區(qū)成為吐谷渾屬地。
隋煬帝大縣五年(公元609年)年破吐谷渾國,在其故地設置郡縣、其中西海郡治吐谷渾故都伏俟城,領宣德、威定二縣,天峻地區(qū)為宣德縣地。隋亡,吐谷渾復其故地。
唐高宗龍朔三年(公元663年)吐蕃攻敗吐谷渾,天峻地區(qū)改屬吐蕃國。
北宋初,這里曾為吐蕃角廝羅地方政權轄區(qū)。
蒙古憲宗蒙哥三年(公元1253年)置吐蕃待處宣慰司(治河州),天峻地區(qū)為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區(qū),屬宣政院。
明前期為西寧塞外四衛(wèi)之一的罕東衛(wèi)屬地。后罕東衛(wèi)西遷,這一帶屬尕甘利都司,明正德七年(公元1512年)年,東蒙古吐默特部進入青海破四衛(wèi),天峻遂為東蒙古諸部牧區(qū)。明崇禎十年(公元1637年),又成為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轄區(qū)。
清雍正三年(公元1725年)編定青海蒙古29旗,天峻東部為和碩特北前旗駐牧地,西部為和碩特北右末旗駐牧地,錄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于事務大臣(統(tǒng)稱西寧辦事大臣)管轄。清咸豐初年,藏族部落汪什代海部遷至天峻縣境駐牧。
民國六年(1917年)天峻地區(qū)錄都蘭理事,民國十九年(公元1930年)為都蘭縣管轄,稱都蘭縣第二行政區(qū)。
1950年,天峻被劃為都蘭縣第二區(qū)。
1953年8月,都蘭縣升格為專區(qū)級民族聯(lián)合自治政府,天峻升縣級自治區(qū),10月3日海西地委決定經省委批準成立中國共產黨天峻工作委員會,11月19日至24日召開"天峻藏族自治區(qū)籌備協(xié)商會議",正式成立“天峻藏族自治區(qū)”人民政府籌備委員會。
1954年7月25日,天峻藏族自治區(qū)(縣級)正式成立,錄海西蒙、藏、哈薩克族自治區(qū)(專區(qū)級)。
1955年7月1日,根據(jù)國務院批復海西自治區(qū)改為自治州,天峻自治區(qū)改為天峻縣。
根據(jù)(青海省)海西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:天峻縣常住人口為23203人,男性人口占比52.05%,女性人口占比47.95%,年齡結構中0-14歲占比20.71%,15-59歲占比71.85%,60歲以上占比7.44%,65歲以上占比5.33%。 天峻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集地區(qū),有藏族、漢族、回族、蒙古族、撒拉族等15個民族,少數(shù)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.98%。
可概括為:六大水、五大山、丘陵溝谷間平原,大小河四十三,湖泊沼澤連冰川;中部高,兩頭低,東南寬西北窄,形似楔;海撥高,氣溫低,降水時間不均勻。全縣總面積2.57萬平方公里,占全省總面積的3.5%,其中天然草場和宜建人工草場2355.73萬畝,占總面積的61.05%;退化黑土灘和風沙地143.65萬畝,占總面積的3.73%;冰川和水域78.34萬畝,占總面積的2.03%。 全縣最高海撥5826.8米,最低海撥2850米,相對高差近3000米,平均海撥4000米以上,地勢高峻,氣候寒冷,全年無絕對無霜期,全年平均大風天數(shù)97天,農作物不能成熟,畜牧業(yè)是全縣的基礎產業(yè)。
布哈河為境內最大河流,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縣境南部。疏勒河自東南向西北流經縣境北部。
天峻縣下轄3個鎮(zhèn)、7個鄉(xiāng):
新源鎮(zhèn)、?木里鎮(zhèn)、?江河鎮(zhèn)、?快爾瑪鄉(xiāng)、?舟群鄉(xiāng)、?織合瑪鄉(xiāng)、?蘇里鄉(xiāng)、?生格鄉(xiāng)、?陽康鄉(xiāng)和龍門鄉(xiāng)。
青藏鐵路橫貫縣境南部,鐵路在境內全長95公里,設有江河站、天峻站2個火車站。天峻站東到西寧307公里,西達州府德令哈229公里。
在天峻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。688元/年